乡路弯弯,风景独好

日期: 2020-04-07
 
     
      人们常说,背上行囊,就是过客;放下包袱,就到了故乡。多少次,往返于故乡的路上,却忘却欣赏两旁的风景;多少次,踟躇于他乡的湖光山色之间,却又留恋故乡的土地。
      记忆中的小时候,无论是村里的小道,还是村外的大路,都是土路,记忆中的土路是恼人的,或是尘土飞扬,或是泥泞不堪,村里的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在这一条条土路上往来穿梭,就是这样一条条土路支撑着家乡的父老乡亲走过了无数个青春年华和春秋冬夏。
      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我多少次在土路上跌倒又无数次爬起来,我始终对乡间的土路没有好感,那夹杂着牲口粪便的味道,一直伴随着童年里的酸甜苦辣咸。直到有一天,爸妈对我说:“娃,你明天要去上学哩”,就这样,我每天往返于小学到家里之间约3公里的土路上,无论严寒酷暑,无论风雨交加,因为父母告诉我,只有通过读书,才能摆脱这条泥泞的土路,才能走出大山。有了这样的信念,每天往返的土路不再漫长和无趣,我渐渐发现了“鹅黄柳枝扑轻雨”的春萌,感受了“足蒸暑土气”的夏热,察觉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意,体会了“北风吹雁雪纷纷”的冬景……在懵懂与清醒之间,我在读书的世界里找到了另一个自己。
      我从一个“红领巾”慢慢成长为一个共青团员,而那时的我又到了更远的乡镇中学去读书,住在学校里,每两个周放一次假。每到放假,为了节省车费,村里几个同学约一起,轻身快马,过西泽槽子、翻石城团山、进张家村子,30里的山路,早上从镇上出发,不过中午时分已到家,那种归家心切的洪荒之力,翻山越岭不在话下。几个小伙伴一路走一路欢笑,那笑声把背脊里的汗水和肚子里的“喊声”掩盖了,仿佛路的尽头就是面包和希望。三年的初中,不知道走过了多长的路,也不记得走破了几双鞋,但是却能比较清晰地记得路途中的那些酸甜苦辣咸。
      每学期的开学是“酸”的,爸爸背着几十斤重的行囊走30里的山路时,心里很酸,当妈妈扣扣索索交学费时,鼻子里很酸。现在的人无法想象走30里的山路能也就能省1.5元钱却又不得不走;现在的人无法体会,那些邹巴巴的毛票里凝结了多少血汗。读书的时光里是“甜”的,当我举起右手在团旗下庄严宣誓,当课堂上的回答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许时,这些瞬间是那么的美好,甚至就连白色的粉笔划过黑板发出吱吱的声音都是悦耳的。还有那些埋藏在记忆深处的苦辣咸,他们是前进道路两旁的“风景”,是成长路途中的“坎坷”,也是生命历程中的财富。
       鲁迅先生名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对于只有土路的乡村,对于常走土路的乡人,他们还需要把路走宽。我考上了县城里的高中,而后又上了学校,从乡间到城市, 走在宽阔的柏油路上,我没有流连于路两旁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风景,心里想的却是乡间夹杂着牲畜粪便味道的土路。在学校的礼堂里,我再一次举起了右手,那神圣的誓言成为人生道路上再一处“美景”。
      作为在外工作的游子,最近几年,几乎没有走过很远的路,更没有走过曾经的土路。去年的国庆小长假,我的休假计划是重走一遍上初中时从家到学校的路,可计划是美好的执行却是现实的,我曾经吃尽路途遥远之苦走的山路,早已变成硬邦邦的硬化路。
      党中央精准扶贫政策让祖祖辈辈所走的土路变成了宽阔整洁的硬化路,乡亲们的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改革开放40年,社会主义建筑事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那些曾经只有在电影、电视里看到的好日子走进了千家万户。这一切,都是伟大的祖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所走的路。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变,而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永远不变。在这“变”与“不变”的过程中,伟大的祖国见证了我们的新生活,重塑了我们的新生活,我们每个个体,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都在蓬蓬勃勃地生长着。
我笃信,在伟大祖国的怀抱里,我们最美的风景在未来,如同春风春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历经千秋,造就芳华。
 

相关信息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