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诗经》

日期: 2019-12-16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16岁的上海姑娘武亦姝凭借深厚的诗词积累和良好的心态在第二届《中国诗词大会》上成功夺冠,取得诗词大会开播以来的最高分,被誉为“国民才女”。
      说到诗词,自然绕不开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诗经》,它作为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之一,抒写的是先民们对人生及生活的歌唱,饥饿的人为得到食物歌唱,劳动的人为事情歌唱,青年少女为爱情歌唱,困苦者为苦难歌唱。其篇章,或唯美浪漫、或清新淡雅、或热烈奔放、或含蓄蕴藉。它以诗歌的形式向我们讲述三千年前的生活。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千年过去,诗经里的很多东西没变,如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纯真感情的追求。有时候,我们能够从生活的碎片中捕捉到千年前的事物,与古人产生共鸣,实现情感共通。我想,这就是《诗经》的魅力所在。
      热爱生活的先民总是能够捕捉到生活很小的细节,并从中感知自然和生活。初秋正是农忙的好时节,农民忙着秋收,看到漫山遍野觅食的蟋蟀;中秋微凉多雨,忙碌农活告一段落,农民得闲在屋前聊天,能够听到屋边避雨的蟋蟀自在鸣叫;暮秋露寒霜降,新一轮的耕种开始,忙碌一天的农民饥饿疲惫,蟋蟀也饿得咕咕叫;立冬,小雪大雪节令随之而来,但是茅草屋漏风、衣服单薄,只有被褥御寒,蟋蟀也冻得缩进床底。“七月在野,八月在望,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十一、十二月呢?又冷又饿的蟋蟀该如何自处?人的处境又会是怎样呢?极简单的一句话,细细品味却又滋味无穷。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首朗朗上口的《采薇》,细细读来,是远在边关戍守的士兵思念家乡,一心报国的赤诚,让人感受到士兵柔软、坚韧的一面。杨柳、雨雪的意象除了表现季节更替,从豌豆春天时柔嫩发芽,到夏天长成墨绿,秋天枝杆开始变硬,感知到士兵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心中涌动的是生命的归属感。生命的匆匆,让人倍感忧伤。
      多情自古伤离别,也许我也是一个多情的人,最不忍看到的就是离别。离别是“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凄凉、伤感;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凝望、眷恋;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不舍,珍重;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豁达,豪迈。一样的离别,不一样的情怀。“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这首《燕燕》,被清代诗人王禛推举为“万古送别智祖”的送别诗,穿越时空的隧道,我似乎看到了储君哥哥送别美丽贤雅的公主妹妹的凄凉哀伤画面。漫漫古道里,公主妹妹远嫁的车队渐行渐远渐。缠绵悱恻的情感,不禁多了几分惆怅、几分凄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青青子衿,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读到这些美好的诗句时,便会有一种感动涌上心头,爱情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感情单纯且真挚,不知道作者在写这些诗句时,是怎样的心情。
    《诗经》的美会随着时间沉淀愈发有魅力,当你成长足够多,走的足够远,自然安心处是家乡,最美的记忆是儿时的点滴生活。儿时的愿望很简单,一颗糖的甜味就能满足,当我们长大,开始自己面对生活,要独挡一面却又迷茫痛苦的时候,我们时常会在一个寂静无人的夜里,思考过往,在记忆里寻找初心,感受生活的温暖美好。让我们在深夜难眠之后,找到重新面对困难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我想,这便是《诗经》的魅力吧。
 

相关信息

XML 地图